放眼可持续发展

作者: 黄超妮 法国巴黎银行亚太可持续资本市场主管

4 min
This content is also available in:

at自改革开放以来,中国实际GDP保持了年均9%以上的增速,并在2010年超越日本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。在这四十多年间,中国仅有四次未设立经济增长目标,而在其他年份里,基本上都达到了预期的目标增速。在很长一段时间里,GDP也成为衡量中国发展和地方政府考核的关键指标。今年两会上,考虑到疫情带来的不确定性,政府工作报告中没有提出全年经济增速的具体目标。但这并不意味着经济增长不重要,而是灵活应对不确定性。

李克强总理指出,之所以不设增长目标,是因为新冠肺炎疫情具有不确定性,且世界经济贸易环境充满变数。不过他补充说,关键是中国今年要优先稳就业、保民生,打赢脱贫攻坚战,实现 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”的目标。”

我们认为,与以往设立统领一切的GDP增长目标不同的是,中国呈现出更关注于包容性增长、保护弱势群体免受新冠疫情造成的经济影响、及保护绿水青山的决心。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公布的计划非常注重民生:中国设定的目标是城镇新增就业900万人以上,城镇调查失业率6%左右,消除绝对贫困,带动个人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基本同步。李总理重申,要把增加的财政资金重点投向小微企业、个体户和低收入群体,帮助他们缓解疫情带来的冲击。

中国与世界各地受到疫情冲击的国家和地区一样,都在努力建立比疫情前更好的经济模式。4月,联合国呼吁各国政府抓住机遇,通过建立更可持续、更有韧性、更具包容性的社会,”把家园重建得更美好”

与其他国家一样,中国也在调拨财政资源,开展经济转型所需的投资。中国政府预算赤字预计将增加1万亿元人民币(合1400亿美元),占GDP的比重将达到3.6%;还将发行1万亿元人民币的特别国债,以加强对新冠病毒的防控。

其中很重要的一项用途是,这些资金将用来研究疫苗、开发检测技术、扩充病毒防治医疗设施,并着重让人更容易获得及负担医疗服务。这笔投资体现了政府改革疾病预防控制体系的决心

事实上,中国政府已经明确表示,决心确保财政扩张取得积极的社会效益,防止资金投入到效率低下且无益于改善民生的项目。李总理在全国人大会议上表示,各级政府必须真正过”紧日子”,中央政府要将非急需非刚性支出压减50%以上,严禁新建楼堂馆所,严禁”铺张浪费”。

这并非是全新的施政方向。长期以来,中国一直在寻求发展一种能够带来更优质增长的经济模式。中国正致力于从由资本投资、重工业和低端出口制造业主导的增长模式,转向以服务、创新和国内消费拉动的增长模式。

新目标指导下的中国经济应会迎来持久的转型:从一个由看重增长速度时代,转向主要关注增长质量、及增长红利分配的时代。

然而,要在长期内实现有质量、可持续的增长,中国还需要在能源转型方面采取果敢的做法。在全国人大会议上,李总理强调,政府承诺进一步推动单位GDP能耗和主要污染物排放量继续下降。

中国在降低增长的碳强度方面已经取得了令人瞩目的进展。政府表示,早在2018年,单位GDP的碳排放量比2005年降低了45.8%,提前两年实现了2020年的目标。 中国很多智库预测煤炭消费将在2035年达到峰值, 贷款和债券市场的绿色融资正在加速能源绿色通道的发展。据中国人民银行统计,截至2019年年末,中国绿色信贷规模已达10.22万亿元人民币(合14.4亿美元),较年初增长15.4%。中国是全球最大的绿色债券市场之一,近日,中国人民银行、国家发改委、中国证监会联合发布的《绿色债券支持项目目录(2020年版)》征求意见稿中删除了化石能源清洁利用(即清洁煤)的类别,这是中国在气候行动以及与国际接轨方面迈出的重要一步。

不过要实现其在2015年《巴黎协定》下的承诺,还要继续努力。过往那些排放量高、资源占用多的工程将会大大减少。

一个日益增强的共识(尤其是在欧洲)认为,若复苏能加快向可再生能源和更高能源效转型,则也能在受疫情影响的经济体中创造大量高质量的就业机会。

当然,绿色复苏需要大量投资。中国成功发行1万亿人民币的抗疫债券之举表明,中国国内可以调动大量资本开展国家重点项目,而且中国作为全球第二大绿色债券发行国,也将会得到国际资本的支持。

我们认为,实现更环保、更公平的复苏可以并行不悖,而且应该融为一体。我们可以把握实现这两大目标的历史性机遇,提高民众当下和未来的生活水平。